第130章 这个……是机载雷达?(2/2)
“这个……是机载雷达?”高领导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雷达,有些怀疑的问道。
他之前看着这么大一个货物,还以为除了雷达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设备呢,或者说并不止一个。
没想到还真就是一整个雷达系统。
这么大个雷达,都快能赶上米格17的半个机身了吧。
特殊不锈钢机身就算了,再来个那么大个雷达,你确定要研制的是战斗机,而不是轰炸机吗?
“对,在两个多月前,我将机载雷达研究项目交给了刘永坦同志。”
“按照截击机的要求,必须要具有强大的防干扰能力,能够压制敌方雷达干扰,锁定目标。”
“初步测试结果,范围可达一百多公里,重量在半吨左右。”
“不过具体的测试距离与锁定距离,那边没有合适的场地,只能等送到我们这边再进行测试了。”白杨解释道。
在他的资料库中,有关未来毛熊的测试数据,火狐雷达系统,对图-16的有效探测距离可达到50公里。
自从44年,马可尼公司研制出了雷达干扰系统之后,便装载了轰炸机之上。
而截击机的主要目的,便是拦截轰炸机。
因此雷达对于防干扰与压制,有着很大的要求。
……
“多少公里?”高领导听到雷达的探测范围,顿时不淡定了!
“一百多公里,不过具体测试,想要检测到轰炸机,范围可能要进行减半。”白杨再次确认道。
当然,这台雷达虽说是采用了电子管,但也采用了一定的半导体组成了信息处理。
国内虽然没有发展半导体技术,但在有技术的情况下,还是能够手搓出来一些。
若是集成半导体,那肯定是没辙了,即使有技术,没基础加工设备也还是一样。
“真的假的?那么高?”高领导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主要是国内在机载雷达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龙国机载雷达的发展还是比较艰辛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没有装备雷达,最初也只有简单的雷达测距器。
也就是只能测量目标距离,但却无法测量目标速度、和没有数据解算的雷达测距器,并且距离也只有2千米。
初代的雷达测距器性能单调,多数还是要靠飞行员视距。
而二代的单脉冲雷达,性能方面确实要增强了许多。
至于三代多普勒脉冲雷达,则是要等到六十年代之后,技术才会成熟。
后续的就是后世所熟知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等。
“测试一下就行了。”白杨说着,将一旁的几米长的天线抱了出来。
这台用电子管堆起来的全天候倒卡雷达,将会被装备在机头部分。
而那长长的天线,就是平常飞机顶部会看到的长针。
比起现在的雷达测距器,这台雷达则是全天候应用,不用担心天气问题。
并且这个雷达也秉承着毛熊一贯的风格,能够在极端天气下运行。
毛熊的航电一直受人诟病,但却无法反驳其精妙的搭配,以落后的设备零件,就能超过那些搭载了先进设备战机的性能。
只不过随着半导体与复合材料的发展,这种差距不可避免的变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