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嫡女医妃 > 第211章 医道传承.

第211章 医道传承.(2/2)

目录

此后,医馆里多了几分热闹与活力。每天清晨,学徒们都会跟着苏瑶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着作,到各种脉诊、针灸、推拿手法,苏瑶都耐心讲解,亲自示范。

在实践方面,苏瑶带着学徒们参与日常的坐诊,让他们在实际案例中积累经验。遇到疑难病症,苏瑶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次,一位老者前来医馆就诊。他面色苍白,身体虚弱,时常感到心悸气短。苏瑶为老者把脉后,让学徒们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轩率先说道:“师父,我觉得老者这是气血两虚之症,应该以补气养血为主,我建议用八珍汤加减。”

赵琳则提出不同意见:“我观察老者的舌苔,发现舌苔白腻,边缘有齿痕,我认为他体内还有痰湿,在补气养血的同时,还应该加入一些化痰祛湿的药材,比如茯苓、陈皮。”

其他学徒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苏瑶微笑着听他们讨论,等大家都说完后,她才缓缓说道:“大家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在诊断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病史等因素。这位老者年轻时曾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多年,体内湿气较重,而且他平时饮食不规律,脾胃功能也较弱。所以,我们在治疗时,不仅要补气养血、化痰祛湿,还要注重调理脾胃。”

说着,苏瑶开出了一个药方,详细地解释了每一味药材的作用和配伍原理。学徒们听后,恍然大悟,纷纷感叹师父医术的精湛和对病情分析的透彻。

在苏瑶的悉心教导下,学徒们的医术进步很快。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然而,随着学徒们的成长,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京城中其他医馆看到苏瑶的医馆发展得越来越好,培养出的学徒也备受关注,心中难免有些嫉妒。他们开始散布一些谣言,说苏瑶的医馆教学不正规,培养出来的学徒徒有其表,根本无法胜任治病救人的重任。

这些谣言很快传到了苏瑶和学徒们的耳中。学徒们心中十分气愤,纷纷表示要去找那些医馆理论。苏瑶却十分冷静,她安慰学徒们道:“清者自清,我们无需在意这些谣言。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只要我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自然会选择我们。”

苏瑶的话让学徒们冷静下来。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用自己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那些谣言也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苏瑶的医馆声誉反而更上一层楼。

除了在医馆内的教学与实践,苏瑶还带着学徒们走出医馆,深入民间,为那些贫困的百姓义诊。他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来到偏远的乡村,为那些缺医少药的百姓送去温暖和希望。

在一次义诊中,他们遇到了一个患有严重腿疾的孩子。孩子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苏瑶和学徒们为孩子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制定了治疗方案。他们不仅免费为孩子提供药物和治疗,还定期回访,关注孩子的康复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腿疾逐渐好转,终于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奔跑玩耍。孩子的父母感激涕零,拉着苏瑶和学徒们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孩子新的希望!”

看着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苏瑶和学徒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医者,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帮助患者摆脱病痛,重获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瑶的医馆和她培养的学徒在京城乃至整个国家都声名远扬。她的医道传承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她的影响,投身于医学事业。而苏瑶,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在医道的征程上不断前行,用自己的医术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