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楚地之才(1/2)
“老大,你这是在夸自己吧,不过这话说得也对,年轻人就算是出点差错,也有改正的机会。让小浩独立地历练一下,对将来有好处。楚南正是大发展的时候,是骡子是马,都要拉出来遛一遛,二叔你还是放宽心吧。”
李子强也给苏浩分辩几句,然后话锋一转,说道。
“说到用人,我看唐子恒表现得不错啊,他是真心要好好地表现一番,老三你给他画的大饼很有效果啊。”
说着,李子强将军情处发来的密电,拣几处重要的向几人通报了一下。其中就有关于唐子恒近期的所做所为,包括下午对赵小伟说的那几句话,竟然也有反馈。
“说起唐子恒来,还是有可用之处的。此子所图不小,可还在规则之内,也有坚定地跟我们一起走的觉悟,比前几年有很大的提高,他这一步迈扎实了,才能在将来担起重任。”
点评一名唐子恒,陆少峰又说道。
“二叔,我让小浩去江宁,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楚南毕竟不是内陆的核心区域,要想得到更好的锻炼,只有将他放在更复杂的地方去打磨。对唐子恒我也是这样的想法,能不能过得这一关,就得看他的造化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在后世广为传知的佳联,道出千百年来楚地的人才济济。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楚南的仁人志士们更是撑起了华夏的一片天空。
一千多年前,就有“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佳话流传开来,可见楚地在历史的进程中,就不是一支可以忽略的力量。
但纵观历史,楚地从来就没有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因而也有《左传》里“虽楚有材、晋地用之”的古训。
中原,才是左右历史进程的主要舞台。
本时空的因缘际会,三兄弟从天而降回到楚南,虽挟后世千多年的见识和远见,但要成就一番大业,却也是感到人才的难得和发掘之艰难。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伯乐,风起云涌之时,江山代有人才出,但需要成长的土壤。而陆少峰,现在就努力地让楚南成为培养人才的沃土。
对苏浩的放纵也罢,对唐子恒的考验也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无奈的选择。
因而,当楚南大局初定,陆少峰在积极谋划未来之时,有意识地搜罗和发掘能担起更大责任的人才。
三兄弟也很清楚,或许可以凭他们的能力去打下一片天空,但若要成就改变历史走向的伟业,就得从人才的储备入手,用后世的思想改变他们,并一直延续下去。
苏二叔不理解陆少峰苦心,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本心实心任事,为的是在陆记的旗帜下,将苏家发扬光大。
他口头上虽然说着担心苏浩会犯错的话,心里实则是很是受用,对三兄弟要将苏浩打造成本时空冠军侯的做法,更是比谁都还上心。
“浩哥儿能得到你们三位的提点,是他几世也难得修来的福气,我苏家现在也是声名在外。可是少峰,还有志伟和子强,你们的大计我清楚,不希望看来新的世家独立于各家之上,这也有违于政务院的施治方略。”
二叔居安思危,对将来苏家的命运很是担忧。
花无百日红的浅显道理他是懂的,有这个机会跟三兄弟深谈这事,即是打了一个预防针,也在表明心迹。
“二叔,你老是多虑了。我们虽然反对所谓的世家大族,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家族,已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我们也不是要将所有的世家消灭,而是希望他们能自我进化,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赵志伟见二叔能早早地想到这一层,给陆少峰使一个眼色后出言劝慰。
“是啊,二叔,真没有必要这么忌讳。二叔能这么想,我们很欣慰,证明二叔是真正地跟我们想到一处了。”
陆少峰不知道话题怎么就跑偏到这个程度,有些内疚地放松口气,转而自我解释道。
“其实,真正的人才还是要从大家族里培养出来,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只有大家族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一方面要发掘人才,一方面得加大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有上进的空间,这样才能构造一个良好的和谐型社会,这才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目标。”
“天下之下,能者居之。这句话不是说让有能力的人坐天下。而是告诫我们,要让天下人都成为有一定能力之人,大家都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整个社会才能良性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