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曹学佺诗人的宿命(2/2)
曹学佺抬头望向窗外,雨还在下,夜色更深了。
清明时节,水口关的街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家家户户门前都插上了嫩绿的柳枝,这是当地的风俗,寓意着生机与希望。然而,对于曹学佺来说,这个节日却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他站在水口关的渡口,望着江水悠悠,心中满是对友人的不舍。昨日,他与几位挚友在此相聚,畅谈诗书,饮酒作乐,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然而,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能师兄,保重。”友人递给他一支柳枝,眼中满是不舍。
曹学佺接过柳枝,心中一酸,低声吟道:
“返棹来时路,登车去日尘。
江山分自远,节序感何频。
竹梦非关夜,莺声不驻春。
家家皆折柳,若为赠离人。”
友人听罢,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能始兄,你的诗,总是让人感伤。”
曹学佺微微一笑,将柳枝插在腰间,转身登上了渡船。江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离愁。
几日后,曹学佺离开了水口关,继续他的旅程。他的心中依旧充满了忧伤,但他的脚步却更加坚定。他知道,自己的宿命便是漂泊,而他的诗,便是他在这世间唯一的寄托。
水口关的雨夜,他的诗留在了那里,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而他,也将继续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
多年后,水口关的人们依然传颂着曹学佺的故事。他的诗被刻在山庙的石碑上,成为这片土地的文化瑰宝。而他的名字,也与水口关紧紧相连,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一帆过异县,雨夜客沧洲……”
在水口关的街头巷尾,总能听到有人吟诵这首诗,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风雨夜,一位诗人的宿命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