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九日下水的乡愁(2/2)
江海问道:“先生仕途不顺,是否有过放弃之念?”
林光朝叹息道:“老朽一生致力于学问,虽历经挫折,却从未想过放弃。理学之道,关乎天下苍生,关乎道德伦理,关乎人心向背。若因一时的困境而放弃,岂不是辜负了先贤的教诲?”
茗子点头:“先生的心境,正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般,含蓄深沉,却透露出对家乡的深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先生虽身在客船,心却早已飞回故乡。”
林光朝微微一笑:“姑娘所言极是。老朽早年受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致力于在东南地区推广二程理学。我的学生中,不仅有朱熹之兄,还有朱熹的高足林用中。朱熹先生也是理学大家,他的学问与成就,更是让我深感欣慰。”
茗子听后,感叹道:“先生与朱熹先生,皆是理学大家,后辈应多多学习您们的智慧。先生的学问,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的道路。”
风势稍缓,船终于可以启程了。林光朝起身,从怀中取出一本亲笔抄录的《艾轩文集》,递给茗子,说道:“这本《艾轩文集》是我多年的心血,希望姑娘能够好好研读。学问之道,贵在传承。愿姑娘不负所学,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茗子接过书,心中满是感激,说道:“晚辈定当不负先生期望,努力学习,传承理学之道。”
江海也拱手道:“先生的教诲,我们铭记在心。愿先生一路顺风,早日回到家乡。”
林光朝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转身登上船头。船缓缓驶离码头,渐渐远去,只剩下茗子与江海站在岸边,目送着船只消失在远方。
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在为林光朝的离去送行。茗子轻声吟诵着林光朝的诗句:“黄花时候苦思乡,急水还家一日强。不道南风打头上,客船摇橹作重阳。”她的声音在江面上回荡,带着几分惆怅,却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江海轻声说道:“茗子,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传承先生的学问。”
茗子点了点头:“是啊,先生的教诲,我们会铭记在心。理学的未来,就在我们手中。”
两人转身,沿着码头缓缓离去,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传承理学的重任,而这一刻,他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