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进步·均平(2/2)
即便当时引动这个事情、引发这场事件、领导这件事情的人,不是这个人。
刘邦把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和经验一一回想,然后确定,这个词,确实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
唐朝末期的天下情况,确实就是一定会出现一场规模非常大的起义的。
因为当时整个天下的情况已经极为恶劣:
朝廷陷入了藩镇割据状态,根本没有了正常理政的能力——虽然即便没有藩镇割据朝廷也未必能够保证天下正常运转,又有宦官专权。
这样的情况会形成一个必然的结果:贪污腐败横行,草菅人命随处可见,而朝廷既没有力量管理、也不愿意管理,他们更愿意直接镇压百姓,这不仅起不到作用,实际上只会让百姓的不满越来越深;
同时,朝廷还在对百姓不断地增加赋税徭役,并且放纵种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百姓一无所有,对朝廷更加怨恨——同时,这些一无所有的百姓,就是整个天下对朝廷的统治而言最大的危险因素。
太平盛世,为什么朝廷的统治能够非常稳固,为什么这种起义也好造反也罢都没有什么大风浪?
就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放弃现有的生活,跑去变成与朝廷作对的人,把自己的性命赌上去。没有人支持,没有人追随,那些起义造反怎么可能成功?
但是唐朝末期,起义或者造反,是不愁没有人支持的。
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愿意追随者就会云集而来,哪怕,这些人甚至都还不知道这个振臂一呼的人是什么性情、有什么能力。
有人愿意振臂一呼——因为唐末的环境是真的活不下去,或者这个人确实和朝廷结下了大仇;有大量的人愿意追随——他们同样对朝廷不满,同时也一无所有,并不担心因为反抗了朝廷会导致自己失去原本的生活……
这样一来,黄巢起义怎么会不发生?
就算真的没有黄巢这个人,也一定会出现其他人来振臂一呼。
可能这个人不一定能够造成黄巢这样大的影响,但一定不会缺少想要发动起义的人。
唐朝末期,天下局势走到了这般地步,怎么可能不发生起义,不发生涉及整个天下的大规模起义?
而关于这个“均平”的口号,那也确实是在这种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口号了。
为什么不能平均一些呢?凭什么作为本来就没什么土地财富的普通百姓,却要背负唐朝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呢?
大家自然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