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与转基因完全契合(2/2)
但实际上,这些观点源于误解,经不起深入推敲。
目前,市面上并不存在转基因中药。政府也并没有批准上市。
退一步讲,即使未来出现转基因中药,也只可能是强化中药的疗效。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看,中药的疗效源于其含有的各类活性成分。转基因技术能够精准定位与这些活性成分合成相关的基因,通过对基因的修饰、调控,提高活性成分的含量。例如,青蒿素是抗疟中药青蒿的关键活性成分。借助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青蒿中参与青蒿素合成的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大幅提高青蒿素的产量,让青蒿在治疗疟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不仅不会削弱中药疗效,反而使其优势更为突出,能更有效地治疗疾病,造福患者。
从理论层面分析,转基因与中医药理论并无冲突,甚至相辅相成。
中医理论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人体自身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转基因技术同样关注生物体的整体特性,在对生物基因进行改造时,会充分考虑基因改变对整个生物体生理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研发转基因中药材时,科学家会确保转入基因不会破坏植物整体的生理平衡,而是在维持其原有特性的基础上,优化其药用价值。这与中医追求的平衡理念一致,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健康状态或药用效果。
此外,中医理论中的“相生相克”“阴阳平衡”等概念与基因调控的原理存在相似之处。生物体中的基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转基因技术通过对基因的干预,调整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优化,这与中医理论中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各种关系来维持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还要重点注意的是,如果没有转基因技术的帮助,我们就用不上青蒿素。
转基因技术并非是解决青蒿素的提取问题,而是而是增加了植株中青蒿素的量。自然界的青蒿本身含量就极微,屠呦呦的实验室能够提取的青蒿素也是很少量的,这么一点点东西,如果按照旧有的工业技术,是无法做到量产的。而转基因技术就完美的解决了青蒿素的量产问题。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团队突破性地发现了两种可以将青蒿酸或二氢青蒿酸转化为青蒿素的酶,一个是Aop1,一个A.annua01776S(peroxidase)。掌握了这两种酶,就相当于破译了青蒿的“基因密码”,继而培育出高产量的青蒿品种。
唐克轩团队重点对沪蒿1号进行了全基因组的测序、组装、注释及相关分析,这是本草基因组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对中草药的功能发掘有重大意义。通过转基因技术,该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了高产青蒿素的代谢工程青蒿品种——现在市场上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普遍为0.8%—1.2%,而他们培养的新品种含量则高达3.2%。有了转基因技术,才能实现不但高产而且高质。
其实转基因技术的优点就两点,从来一直未变。
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转基因育种作为一项前沿且意义深远的技术,正逐步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格局。其原理是将携带着控制优良性状的已知基因的dNA片段,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生物技术手段,精准地与受体生物的基因组dNA进行连接。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拼接,而是在分子层面上进行的高度精确的操作,就像是在微观世界里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育种专家们借助先进的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等,能够将特定的基因片段准确无误地插入到受体基因组的预定位置,从而使得优良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个体。
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转基因育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事先对转入的基因有着清晰明确的认知。科研人员能够精确地选择那些具有特定优良性状,如抗病虫害、耐旱耐盐碱、高产优质等基因进行操作。这种基因交流是高度精准、完全处于人为控制之下的,而且其结果是可知的。不同于传统育种中基因交流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转基因育种可以按照科研人员的设计蓝图,定向培育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基因交流打破了物种之间的天然屏障,可以跨越物种进行。例如,能够将来自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有益基因,或者来自不同植物物种的优良基因,导入到目标作物中,为培育出具有全新性状组合的作物品种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众多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实例中,唐克轩的转基因青蒿备受关注。转基因青蒿的研发旨在提高青蒿素的产量,以满足全球对抗疟药物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确保转基因青蒿的安全性,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全面而细致的环境安全评价工作。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毒理学实验,这些实验涵盖了多个维度。从细胞水平的毒性测试,观察转基因青蒿提取物对细胞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影响;到动物实验,选用多种模式动物,如小鼠、大鼠等,进行长期的喂养和观察,监测其生长发育、生理指标、免疫功能等是否受到影响。此外,还进行了广泛的生态环境安全性评估,研究转基因青蒿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竞争能力、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以及基因漂移的可能性等。经过多年严谨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最终证明转基因青蒿素完全具有绝对的安全性。这一成果不仅为疟疾的防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药物来源,也为转基因技术在其他药用植物领域的应用树立了成功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技术在医药和农业领域的协同发展。
那么,转基因青蒿素被转入的那些基因,来源于哪里呢?
据唐克轩教授介绍,这些都是青蒿自身的基因,而非来源于青蒿素品种以外。在实际科研环节,介入的各种基因都有,之前是合成途径的催化酶基因,现在则是转录因子基因比较多,也有RNAi干扰的载体。
那么,转植物株体自身的基因,能不能算转基因呢?
当然算。因为这是使用自身基因的启动子,基因,以及自身基因的终止子,因为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的时候,基本都离不开t-dNA序列,通过t-dNA序列才能插入植物基因组中,所以左右2边至少有t-dNA序列,这个序列虽然不长,各20多个碱基,但也算是外源序列了,所以只要有新的dNA碱基进入植物中,无论多长,都算是转基因。
总之,正是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厉害,青蒿素才有了量产的可能性,才有了工业化制造的可能。
如果没有转基因技术,那么一点点产量,又如何够用呢?
总之,转基因技术不仅不会对中医药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应摒弃对转基因技术的偏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它与中医药的融合,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让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