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必须成为兼容系统,也要尝试标准化

必须成为兼容系统,也要尝试标准化(2/2)

目录

我就打一个比方,这中医是什么?中医,他是一个高明的农业学家。而这个西医或者现代医学,则是一个物理学家。农业学家,他观察一棵树苗或者一捧花,就考察这个天气潮湿度、温度、阳光照射度,还有土壤的肥力情况,还包括植物它身上有没有病虫害,从这个植物的这种外表入手考察其生长状态,以此作为培育的基础。农业学家要懂得季节知识、农业知识,包括种子知识、农药知识、一些基因学知识。他使用的工具,包括一些金属器皿,如剪刀、铲子、温度计、水壶、农药罐,最多加个针头注射器。农业学家或许还配备一个3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从细胞层面研究植物。这些东西加起来,不会花费太多的钱,也许就几千块,最多几万块,农业学家就可以让一亩植物的状态维持的很好。

而西医或者现代医学,则相当于物理学家。物理学本来就说花钱的祖宗。因为物理学要考察物质和宇宙运行规律的本质,所以对仪器的要求很高。物理学家掌握的知识非常繁琐。他们使用的工具,就是各种昂贵的实验仪器。姑且不论动辄几百亿美金的高能粒子对撞机,就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实验室,起码配上几万元起步的仪器。一部盖革计数仪,可能就需要普通的半年的工资。没办法,物理学家研究植物,是直接从微观层面,即分子以下,甚至亚原子层面考察最本质的东西。

物理学家从这个微观层面入手,考察植物体内或者土壤的内部情况。比如说用各种仪器,检测这个植物它缺少什么东西,比如说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或者检测到土壤里面有多少毒素,或者是不是缺少肥料,它从这个微观层面入手,从内部入手。没有昂贵的工具,他就玩不来。所以说,物理学家一直与昂贵的东西打交道,他从事的工作就是花钱的。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医学需要更多钱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中医是农业学家的眼光,西医或者现代医学是物理学家的眼光。物理学家虽然花了很多钱,但有的时候未必把植物调理的比农业学家长势更好。于是遇见有经验的名中医——相当于袁隆平——当然要落下风。有时候农业学家仅依靠经验就达到目的。

但物理学家也不是完全不懂农业知识,他只是没有农业学家精通而已。

可能我这个比喻也不是完全恰当,但大致就是这个情况,就是说中医是一个高明的农业学家,而西医是一个物理学家。他们关注的这个层面本身就不是一致的,西医关注的可能是亚原子层面的微观本质(顺带简单关注细胞层面),中医则精深的关注细胞层面。但我们并不是说,中医和西医就一定不能合作。如果一个人,又是农业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呢?他会多么厉害?

西医的独特优势:兼容系统

西医当然是有缺陷的,就像物理学家不如农业学家的某些专业技能。

不过,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帮助中医强大,就不能只看西医的短处,也要研究西医的长处,把它的优势移植过来,中医岂不是更加强大了吗?

西医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少种手段,也不在于理论或者检测工具,而是它属于一种兼容系统。

我们看这个电脑,比如说一个操作系统叫windows,它是个兼容系统,这个软件在上面可以跑,那别的软件是不是也可以跑?它也可以跑。

我们就说这个西医有某些缺陷,比方它可能缺少了几种软件,但是这几种软件,现在没有编写出来,那不代表以后就弄不出来。所以,西医它是一种兼容系统,尽管有种种的毛病,还不能对一些慢性病做到根治,可是它可以等。它的特色就是不排斥任何软件。

它就相当于身上有无数个插口,然后有很多个插卡。有的插卡很先进,有的插卡已经快要淘汰了。一旦出现了新的更加先进的插卡,它就可以把旧的插卡拔下来,丢掉更换上更加强大的插卡。

就是什么样的插卡,都可以往上面插,它不排斥的。

西医的特色,就是具有兼容性。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它可以耐心的等待,这个插卡落后了,就丢掉,换上更好的。若干年后,身上的插卡都换个遍,越来越先进。

中医的精华部分其实也是一种插卡,西医对这周插卡并不排斥。比如,0007号插孔,用上物理学家的插卡。0009号插孔,用上农业学家的插卡。几秒钟,经验和知识就被下载了。

作为一种兼容系统,西医或者现代医学是不会排斥中医的。它只会很高兴的笑纳。

只要你做的好,你有宝贵的东西,你有精华,西医就不会排斥你。它身上可以预留无数个插孔,无论你是古西医,还是中医还是阿拉伯医学,或者是古印度医学,还是尼日尼亚医学,都看成是插卡,往里面一插,直接下载了。

它是个兼容系统,绝对不会排斥你中医的。所以说有人说这个西医打压中医,那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所谓的“打压”,那也是商业上的行为,属于资本的博弈,和现代医学本身没有关系。商业行为是商业行为,科学是科学。请记住,科学绝对不会打压中医,因为科学它就是一个兼容系统,它需要所有的经验知识,包括中医。

而中医想要强大,就得让自身成为一个兼容系统。就像某些人说,我特爱【纯中医】。但是一位开明的中医专业的朋友就说了:

“我认为中医药要发展,一定不能固步自封。所谓的纯中医,就是只看两千多年前的医书,不思进取。”

就像已经有了现代化检查仪器,非要不给用,必须用搭脉,这就是不兼容。

就像一部手机,你哪怕再性能先进,可是如果你不兼容更多的软件,消费者就不会用你。现在不管是国产手机还是进口手机,都是兼容各种软件程序的,可以直接下载。如果你不能兼容,哪怕你一开始的性能世界第一,能维持多少年呢?

这个现代医学,它浑身都是插口和插件。他可能觉得我现在身上插的一个插件需要淘汰了,就把它一把拔出来,扔到一边。然后换上另外一个更好的插件。它觉得这样挺好的,只要勤更换插件,迟早有一天它可以进化为变形金刚。

就算它现在是落后的,但是它可以把中医也作为一种插件使用起来。

给中医的三个建议

所以,我对中医的第一个建议是:让中医成为一个兼容系统。

只有成为兼容系统,中医才能强大。比如,据我了解,中国中医科学院张洪林研究员曾经有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结论是与古中医中的某个理论有冲突的。为了不起冲突,中医界是拒绝承认张洪林研究员的研究成果的。这是我所了解到的。

我给中医的第二个建议是:内部整顿。

中医和现代医学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当然也存在竞争关系。

我们假设中医与现代医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那么需要干什么?——攘外必先安内。

对抗外面的,先要稳定内部。

问题在于,中医内部是纷乱的。

第一种,是民间野路子为了利益攻击、贬低正规中医药大学和中医院。

第二种,是中医界各种流派、理论太多,有些互相排斥、冲突、不兼容。

第三种,是没有一种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的权威教材。比如,几天前有一些中医爱好者询问我,请我提供一些可供学习正确中医知识的教材。我比较慎重,考察了民间各路野路子教程,发现多不靠谱,毒副作用极大。又询问了中医院、争议科学院的老专家,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没有给出确凿的答案。一位中医院退休老中医李冬松老先生告诉我:

中医需要各有所悟。中医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后来补充说,相对而言,那就是现在中医院校的教材。

另外一位中医药大学的余万春教授对我表示,中医院校的教材肯定比民间的要靠谱许多。

而之前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张洪林研究员也对我说:医者意也。就是说,中医界其实根本没有标准理论,都是各表。随心所欲的操作,导致有的剂量大,有的剂量小。就像李可用大剂量的150克附子,有的中医界人士按照李可的书案说这不错,有的中医专家则说万万不可,他说:

“……李可、云南的吴佩衡等都是用附子的大家,但他们用的附子并不是生附子,而是经过特殊蒸晒的附子,是经过加工的,所以我认为离于药性(是否经过加工炮制)谈剂量或离开剂量谈药性都是乱扯!”

总之,中医内部需要整顿,需要由最高层级专业权威出面,组织一个最高层面的鉴定委员会,把各种流派体系都彻底梳理一遍,肯定是功在千秋。至于教材,国家应该把中医药大学的教材在重新审核修订之后尽可能公之于众,方便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这样不但集体提高中医爱好者的理论水平,也能不给那些不靠谱野路子者误导人的生存土壤。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一位中医爱好者也对我表示:

要是能出本书,以医案注释医案,一定程度的证明可重复性、安全性,持续的互相应证,得到中医药管理局的权威认证,更改教科书,修改药典。

我对中医的第三个建议是:尝试标准化。

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是标准化,中医则更加讲究辩证施治。辩证施治的本质其实就是经验主义,不断的试错。有的中医朋友认为,中医不太可能实现标准化,因为体系不一样。我也认为当前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比如,针灸是有效的,但是银针插入不同人体其实都可能造成不同的生理效果。人有胖和瘦,皮肤、脂肪厚度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穴位位置、迷走神经位置都略有偏离,忍耐力、体质敏感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可能差几毫米甚至几微米,就导致不一样的效果。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原本不能量化的中医,未来也可以实现标准量化。

比如,给针灸的临床经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可能是涉及模糊数学等,计算机扫描人体,自动判断应该扎多少深度。

比如,人的面色气色有各种不同,就像泛黄是一种,但也分为几个程度的泛黄。所以中医会不同对待。如果未来通通建立一个大数据库,精确到原子层面,有没有可能也把中医标准化?如果信息量很大用量子计算机进行运算呢?

中医是经验医学,目前不能完全标准量化,是因为技术达不到,但以后则未必。比如,现在有很多流派互相都有冲突,而在现实世界中一一验证,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如果可以在元宇宙中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推演呢?就是利用虚拟世技术,对虚拟人进行模拟实验,不会死人,不会伤人,可以重复无数次。人类其实也是量子比特构成,完全可以完整的模拟重构出来。十年前已经完成了线虫大脑的数字化,未来只要运算能力足够,完全可以把一个整体的人类数字化。这个数字化的人类,可以具有现实世界人体躯干的一模一样的思维和生理反应,不会有任何偏差。利用高科技对中医各种方子进行验证,是不是可以呢?

只要计算机运算能力足够强大,未来的中医未必不能实现标准化。

总之,绝对值得尝试。失败了,也没有什么损失。成功了,就是造福千秋的伟业。

(写于2022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