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李昌平的谣言,都被政府辟谣过!(上)

李昌平的谣言,都被政府辟谣过!(上)(2/2)

目录

30多名院士呼吁保护黑土地。

10位院士联名呼吁建设“巢湖国家地质公园。

7名院士在汉发出联名倡议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

29位院士联名推荐的航空航天杂志《问天少年》。

21名院士联名发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传播时代健康强音》倡议,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传播工作者积极投身到健康传播事业。

新冠时期12位院士联名发倡议: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

你李昌平是如何瞎说院士就不需要联名的?

第二,院士各自都有上达高层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不需要联名;

点评:这个又是你不懂了。绝大多数的院士不是高级领导,并没有垂直的上书建议的渠道。我曾经和中国科学院的一位院士联系,想委托他提交一封信给领导。这位院士的建议是,每年上面都来中国科学院团拜看望老同志,届时他可以试试帮忙。他表示,他也没有那种直接上书的权限。而院士联名,是因为张启发院士给政治局开过课,只有他有这个渠道。

第三,院士都是技术或科学权威,无论是推荐自己的或推荐别人的技术、产品、品种等,有足够的公信力,无需联名。

点评:这个更是李昌平的逻辑思维混乱。61个两院院士之所以联名上书,其实并不是为了推荐具体的品种,而是因为当时国内舆论极其恶劣,对科学很不友好,院士联名的本意是为了呼吁国家出手治理这些恶劣的社会风气。

第四,如果几十名院士联名“上书”推广某种技术或产品或品种等,是非正常态之举。如果“上书”推荐的只是转基因食品或品种,有滥用“准公权力”从事“准商业推广”之嫌疑,有合谋“技术垄断收益”之嫌疑,是有组织的非组织活动。这是极不正常的!

点评:院士本来就有给国家建言献策的权利,联名上书更是没有问题,也只有迷信“大运会禁止转基因食品”这样谣言的李昌平会认为这是滥用“准公权力”和“有组织的非组织活动”。

据李昌平自己说,院士们的这种联名“上书”活动,在他看来像是“院士传销”。但问题在于,李昌平公开的传播各种谣言,那些甚至初中生都不会信一个字的谣言,李昌平居然也信!由此可见,以李昌平的个人水平,如果他遇见了真传销,也是堪忧的。传销就是给人洗脑,有智慧的人会上当受骗吗?

其实,61个院士联名上书是老黄历了,那是2013年的事情。如今早就不是61个院士了,据我的了解,两院院士中已经明确支持转基因的,是297个院士。不知道李昌平如何想?李昌平这位研究经济的文科生,是否要单枪匹马推翻整个科学界的集体共识?

61个院士上书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中国遭遇了100年来最大的科学危机!

在院士联名上书的前一年,即2012年,是国内反对科学最猖獗的一年。

据饶毅教授在这一年的演讲,当时社会上对中国科学家骂声一片,社会上“有人在做谣言文章,制造出种种的谣言,让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遭遇了近百年来的最大危机。”

饶毅在当时说道:“19世纪火车进入中国时,还有人把轨道扒掉,说影响了中国龙脉,当然那段时期是短暂的,我也希望这件事是短暂的。”

在当时,很多极左人士被煽动在农业部门门口拉起横幅,要求停止一切转基因试验,造谣说转基因“毒害国人健康”。张启发院士本人也在一场会议上遭遇了一群人的暴力攻击。有农科院的研究员,因为子女在家门口遇袭受伤,吓得主动移居国外。很多优秀的研究员因为看不见前途,被迫去外国公司。很多大学的生物育种专业,已经招收不到研究生。

而就在这言论最喧嚣闹腾的2013年10月20日,张启发院士在武汉举办的中国“黄金大米”品尝会现场大发牢骚。可能是这些日子遭遇了太多的压抑,当时的他情绪悲愤且很激动,当着现场300多人的面大声宣称:“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不应依靠民意,而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不敢拍板会导致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错失良机。”张启发院士说:“当前的困境是国家转基因产业化的发展停滞,无法实现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我个人认为,错失重大机遇。”

现在很多网痞造谣张启发院士什么“不要听从民意,而是要强行推广”,完全是在血口喷人。张启发院士的原话是“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不应依靠民意,而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也就是一切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程序走,按照科学决策和国家战略走,不能随便受到谣言舆论的干扰。中国研究转基因起源是1980年初期,列入“863计划”。转基因农业技术与载人航天、大飞机同属十六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发展转基因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

而当时的反科学谣言运动,境外势力和极左群体互相勾结,煽动民意,绑架了国家和政府,让中国的科学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实际上,反对转基因的所谓“民意”,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民臆”,不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

早在2011年9月,张启发院士就曾经指出,“研究转基因水稻并不是个人的兴趣决定的。作为一名科学家,选择研究领域必须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具体到水稻领域,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确保稻米数量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稻米的质量安全。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正是为了满足这个实际需要。”

而张启发院士的这番“诉苦”,就是因为他切实感受到科研成果由于受制于谣言舆论,迟迟不能得到应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指出有关方面应该拿出魄力,放弃不作为,迈出稳健的步伐。

其实也不怪张启发院士大发牢骚,早在2009年,张启发院士团队研发的具抗虫外源基因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两种水稻就获得了农业部安全证书。这也是中国几十年来唯一拥有安全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国产专利。依据华中农业大学的介绍,张启发院士的为“华恢一号”立项,到研究出这个技术,花费的时间是4年,而在随后等待应用的时间,是26年以上。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30年时间了,甚至安全证书都过期了很多年,“华恢一号”也依然没有投入应用。而科学技术是很容易过期淘汰的,今天你在国际上属于第一流水平,也许很快就属于落后的,到时候即使批准推广,也已经毫无意义。张启发院士在上书之前的极端焦虑,可以理解。

而2013年的61个两院院士联名上书的事件,历史背景就是如此:中国遭遇了100年来最大的科学危机!仅华中农业大学一个张启发科研团队,国家就拨款600多个亿,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历时超过30年,迄今为止被推广也遥遥无期。这就是把国家的钱丢进了水里。两院院士站在为中国国家利益考量的角度,主动给国家建言献策,无疑是体现了他们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林拥军回忆说:“我们根本没跟哪个公司在合作,签什么协议,考虑要卖给谁,由哪个公司独家去做。我们推广的最大用意,在于服务农民和农村。水稻科研是公益性科研,是由国家拨款的。大家不要这样去看农业,都这么看,我们国家的农业真发展不起来了!农业科学家都非常清贫。国外公司跟我们到底有没有利益协议,你们可以去调查!”

事实也是如此。

(未完待续。写于2024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