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守旧来源于经济问题(2/2)
这个天下大同的含义,是要让天下人都能够接受儒家的那一套理念,遵循周礼,遵循儒法,这样人人都是君子了。
可以说儒家思想太理想,为了贴合现实的具体情况,儒家便开始变得保守,天下大同的“天下”概念,也被局限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熟地,那么东北、漠南、西域甚至高丽,都属于小人之地,不应该被归入君子之国的。
至少没有出现“弃地论”!
王伦仔细了解后,觉得还有可以改变的地方,说白了还是江西行省受地形限制,与周边各行省的道路交通连接不畅,也就无法在商业贸易方面的经济行为上与其他行省形成紧密的联系。
若说保守,其实此前河东行省也很保守,但朝廷消灭金国、加强了与漠南的联系后,河东石炭、皮革、生药、牲畜交易、佛道经文印刷、果酒等产业也跟着兴盛了起来,百姓们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广大,自然也就不会坚持守旧的思想了。
灭金归来后,王伦就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只是这个计划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东北、漠南的官道修缮方面,与周围诸国、诸势力的贸易经济往来方面。
他决定在即将结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加大对江西行省的基础建设,省内各府县的官道要修缮,将南康府与广东行省之间通过五岭的官道再次拓宽。
南康府就是后世的赣州,这条道路若能打通,江西起码可以沿着官道向东,与广东行省的潮州潮阳府连通,便多了一个可以用的出海码头。
至于修路工人从何处来,王伦也已经考虑好了,可以抽调一部分西夏党项俘虏、抽调一部分朝鲜行省的官奴,当然主力最好是倭国人,哪怕往死里用也不用担心。
然后就要重点扶持江西行省饶州上饶府浮梁县景德镇的瓷器产业,组建官瓷,鼓励民瓷,培养制瓷工匠,打通昌江河运,修缮上饶府到洪都府鄱阳湖之间的官道,这样景德镇的瓷器就可以走长江水路大量外运。
河南行省转运判官虞祺升任江西行省布政使,虞祺是政和五年的进士,入汉后累任地方知县、知州、太常博士,这一次也靠着做官时的好名声和才能,步入了新汉高级官员序列。
虞祺是四川行省通义府眉山县人,祖上乃是唐初名臣虞世南,王伦觉得虞祺虽然有才,但是不如他的儿子。
因为虞祺的儿子是虞允文,今年二十岁出头,正在太学下属的国子监进修。
新汉制度,太学隶属于礼部,主管天下各级学堂,国子监则被改组,类似于后世的中科院大学,在学习的同时,还有监督修订学堂教材的重任。
这可是虞允文啊,两宋少有的出将入相的全才,在王伦的心目中,将来虞允文可以接许贯忠的班,等到辛弃疾长大,又可以继续接班。
这样一来,哪怕自已看不到辛弃疾成长的那一天,至少也能给儿子多留下一个辅政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