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辽东从军行 > 第三百零五章 讲武学堂(一)

第三百零五章 讲武学堂(一)(2/2)

目录

熊廷弼没说办不好就解散的原因,但是杨林明白。筹建讲武学堂这事儿从大明开国至今就没有过,万一办不好就容易惹麻烦。别看文官们可以弄什么东林、岳麓、嵩阳、白鹿洞等书院,名义上是士林中人学习四经五书圣人之言啥的。其实质就是拉帮结伙在官场上互相借力,是对抗皇权、把持朝政、控制官场的重要手段。好处那是大大的。

但武官要筹建讲武学堂,那么文官们就会问,你想干什么?难道想和我们一样把天下武夫都弄到你的讲武学堂里去,然后把持大明整个军伍?这不行,不能让你们开这个头儿。万一哪天造反那我们不完了吗?

所以杨林明白,讲武学堂他不仅要办好,而且还不能让文官们抓住口实和把柄。那么化解办法就是快速招揽人才,对后金方面不仅要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要占优。只有不断地挤压后金的发展和生存空间,才能体现讲武学堂的价值,才能堵住那些文人们的嘴。

熊廷弼虽然说没法在资金上支持杨林筹建讲武学堂,但是他的回复依然让杨林很高兴。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他的意图。如果这位经略大人说不行,那他也是没辙。

其实熊廷弼作为官场沉浮几十年的一方封疆大吏能看不出杨林的用意吗,可为什么没有阻止?除了他要提携栽培杨林以外,他也想看看这位年轻将领究竟会把讲武学堂办成什么样。另外武人出身的他并不歧视武人,因为他理解武人不被重视、被歧视的苦楚。对于讲武学堂,他认为不过是让官兵读书识字、学习兵法的学校。

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应该支持。但是从文官的角度看,这事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军中的“东林书院”。杨林这小子有野心,他想当军中的“顾宪成”和“高攀龙”。不过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无法来佐证这件事。所以他抱着“静观其变”的心理要看杨林下一步怎么做。

杨林在给熊廷弼的函件中写的很清楚,讲武学堂教授的科目主要有步兵、骑兵、炮兵、水军、兵法五大科目。

其中每一个大科目下包括数量不等的小科目。如步兵科目里的队列、格斗、战术、土工作业等;再如骑兵里的集结、冲阵、追击等小科目;还有兵法里的参谋、反间、工程等科目。这些都是官兵正常学习训练的内容,就是把这些东西呈送到皇帝陛

讲武学堂的事情定下来以后,杨林特意将堂址选在了离“叆阳阵亡军民陵园”不远的天华山脚下。这里向阳开阔、风景秀丽,是学习和操演的好场所。

因为要修建房舍、围墙和开辟校场等设施,讲武学堂在今年还不能投入使用。但是不耽误招生。招生年龄为十八岁至三十岁之间身体健康、无疾病、无犯罪的男性。身份为现役官兵、民间义士和有功名在身的士子。凡是应招的人要经过身份核查、体检,体能和文化考试等几项。

身份核查顾名思义就是查实际年龄、有无犯罪过往、品行是否有劣迹以及家庭出身是否清白正派。凡是不达标的人一律刷掉。如果是外地的人来应考,要有当地保甲长或是官府出具的文书作保。而且还会派人去往原籍所在地去核实个人品行和家庭怎么样。若有不合格者,也是一律刷掉。

体检就是检查身体有无残疾、隐疾、传染病等。与叆阳标营招收新兵体检一样,都要脱光衣服进行全面检查。

体能考试是统一标准,在规定时间内:轻装跑完十里;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各一百五十个;单杠(一练习)引体向上八个、双杠(一练习)杠端曲臂伸十个。

文化考试就是能默写《百姓家》和《千字文》中的某一段落。并能进行五十以内的加减和背诵《乘法小九九口诀》。

凡是被讲武学堂录取者需完成两年学业。期间食宿、服装免费,结业后以见习队官之职在营中听调。

目录
返回顶部